作為中國文化遺產日面向公眾的特色活動之一,6月9日,國家文物局在洛陽舉辦文化遺產公開課。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顧玉才為來自全國9省16所學校的300多名中學生,講述“絲綢之路與我們的生活”。
一條想象中的古老的商貿之路,與我們現(xiàn)在的生活到底有什么關系呢?帶著這樣的好奇,同學們開始了一趟穿越時空之旅。原來從芝麻到獅子,從天文歷法到思想文化,正是這條綿延千年的雙向交流之路,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我們今天的生活。生動的講解,精心制作的多媒體課件,讓同學們用最直觀、最活潑的方式了解絲綢之路上的故事。
在公開課上,顧玉才通過講解絲綢之路留給我們的思想遺產,即“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16字的絲路精神,拓展了同學們的視野,對“一帶一路”有了更深的理解。
此次公開課通過電視和網絡直播,讓不在現(xiàn)場的觀眾也有深入了解絲綢之路的機會。
據悉,自2015年起,國家文物局連續(xù)兩年舉辦公開課活動。今年,還將舉辦2-3場,架起一座文化遺產保護與公眾“心相通”的橋梁。(記者 田宜龍 李宗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