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本以為嚴苛的制裁能讓俄羅斯民眾“埋怨”政府、動搖普京的執(zhí)政,卻發(fā)現(xiàn)這反而激發(fā)了俄羅斯人的愛國熱情和對普京的強力支持。美國有智庫開始反思,為啥普京在俄羅斯這么火?
原因之一:百姓力挺
美國智庫、《國家利益》雙月刊出版方國家利益中心認為,如果西方打算繼續(xù)靠制裁把普京“搞垮”,那可真是打錯了算盤。即便西方強化經濟制裁,也可能適得其反,反而強化普京的影響力。
這一智庫分析,普京的支持率居高不下主要有五個原因,其中之一在于俄羅斯人確實“挺”普京。
國家利益中心研究員小季米特里·西梅斯說,西方國家也許覺得普京的支持率這么高“有水分”,但需要注意的是,這些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并不由克里姆林宮提供,而是由一家頗有聲望的獨立民調機構列瓦達中心發(fā)布。
列瓦達中心與俄羅斯政府的關系磕磕絆絆,一度緊張,所以這一機構顯然沒必要為了提升政府的公共形象而捏造普京的支持率。
西梅斯認為,這一相對客觀的民調結果說明,普京確實獲得了絕大多數(shù)俄羅斯民眾的認可。
原因之二:危中有機
美國國家利益中心認為,普京對烏克蘭危機的有力應對給他“加分”。
民調結果顯示,2014年1月烏克蘭危機爆發(fā)前夕,普京的支持率為65%。危機爆發(fā)后,盡管俄羅斯經濟四面承壓、困難重重,普京卻成功把握住了這場危機中的“機遇”,以一貫強硬不屈的姿態(tài)面對西方的挑釁和制裁,支持率不降反升,一度飆升至驚人的89%,成為他任內獲得的最高支持率。
普京的“第二高”支持率出現(xiàn)在2008年俄羅斯和格魯吉亞爆發(fā)軍事沖突之后。當時他的支持率為88%。
原因之三:個人魅力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不少俄羅斯人是普京的忠實擁躉,他們卻沒有對俄羅斯政府表現(xiàn)出同樣的支持。
依據(jù)列瓦達中心的調查,58%的受訪民眾認為,一些政府官員主要尋求維護和鞏固自身權力;69%的受訪者則不愿跟政府打交道,試圖與政府保持“最少接觸”。
西梅斯分析,這些數(shù)據(jù)反映出,俄羅斯民眾對普京個人的支持和信任并沒有擴大到對整個政治體系的信任。
俄羅斯民眾對普京和對政府的不同態(tài)度,有時反映在媒體報道中。例如,根據(jù)俄羅斯媒體報道,2012年夏天俄羅斯南部克拉斯諾達爾邊疆區(qū)突遭洪災,普京乘直升機視察災區(qū)時,退休老人利季婭·波利妮娜向他抱怨:她和家人事先沒有收到任何警告,也沒有獲得幫助。普京隨即與地方官員會面,下令徹查應災體系是否存在疏漏。 原因之四:制裁催化
一些西方政治分析師曾經認為,一旦西方的經濟制裁讓俄羅斯老百姓嘗到苦頭,他們必然會對普京在烏克蘭危機上的作為“失去熱情”,甚至可能上街示威。
然而,讓他們大跌眼鏡的是,盡管經濟制裁讓生活愈發(fā)艱難,俄羅斯民眾卻沒把憤怒發(fā)泄在普京領導的政府頭上,而是把矛頭對準了西方制裁者。
民調結果顯示,從2014年9月到2015年6月,聲稱“受到制裁嚴重影響”和“受到制裁比較嚴重影響”的民眾從16%上升到了33%,與此同時,普京的支持率持續(xù)上漲。
66%的俄羅斯民眾把西方視為“打壓和羞辱”俄羅斯的真正敵人,把普京視為抵御外部沖擊、捍衛(wèi)俄羅斯利益的“祖國保衛(wèi)者”。
接近一半的俄羅斯民眾認為,西方制裁不僅“瞄準”俄羅斯的統(tǒng)治精英,還旨在“懲罰”普通人。由此,不少人認為,西方制裁不僅是對俄羅斯整個國家的“進犯”,更“冒犯”了他們的個人和家庭。
原因之五:基礎廣泛
西梅斯發(fā)現(xiàn),普京對烏克蘭危機的處置和應對讓他獲得了對立陣營和先前一些反對者的支持,而俄羅斯中產階層感受到西方對俄的惡意之后,堅定了他們對普京的支持。
可以說,普京的高支持率源自他獲得的廣泛群眾基礎,而不同階層和利益群體能夠達成這一共識的原因之一在于俄羅斯高漲的愛國主義情緒。
曾因組織2011年反政府游行而入獄4年半的左派人士謝爾蓋·烏達利佐夫高調支持克里米亞并入俄羅斯。他認為蘇聯(lián)解體是“錯誤和犯罪”,而克里米亞并入俄羅斯則是向著“一個已經更新的聯(lián)盟的重生”邁出關鍵的一小步。
俄羅斯記者克謝尼婭·基里洛娃分析,中產階級中的知識分子群體“真切地”感受到了西方對俄羅斯懷有的惡意和敵視,繼而把普京視為捍衛(wèi)國家利益和其自身利益的代言人。
西梅斯總結,綜合考慮多重因素,就算西方能夠“成功地”繼續(xù)削弱俄羅斯的經濟,最終也很有可能只是幫助普京強化了他的影響力,同時激發(fā)出民眾“狂熱”的愛國情緒和對西方的憤恨。
他建議,西方國家決策者在考慮與俄羅斯打交道如何走下一步棋時,最好先想明白,向俄羅斯政府施壓除了會影響普京本人之外,將會如何影響普通人的生活。(韓梁)(新華社特稿)